日本《经济学人》周刊日前刊登产经新闻社记者田村秀男的一篇文章,题为《2010年将是“人民币国际化元年”》,摘要如下:
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对中国而言可谓“上天庇佑”。中国以金融危机为契机,发起“人民币国际化战略”,美国放宽货币政策客观上促进了这一战略。2010年元旦以来,战后一直属于美元势力范围的东南亚已变为人民币的天下。
1月1日诞生的“自由贸易区”
人民币国际化最强大的后盾是2010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。
自1993年11月逐步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以来,中国一直静待良机。在近邻老挝、缅甸、越南、泰国和柬埔寨的露天市场交易中,人民币已经有相当程度的渗透,而这只是一个开始。中国政府从2009年初开始在国内部分地区与香港、澳门以及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中试行人民币结算,同时与韩国、巴西、俄罗斯等国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。
中国的最终目的是在整个东南亚普及人民币的流通,使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,并进一步推广至投资结算。承担这一任务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。
中国工商银行2009年9月向印度尼西亚企业进行了人民币融资,用于与中国企业贸易结算,《中国证券报》称此为“世界首单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”。中国工商银行打算以此为契机,一举扩大与东盟进行贸易结算的人民融资。中国工商银行还在马来西亚取得了商业银行牌照,筹备设立当地法人银行,而在泰国则筹划收购当地大型银行。
中国银行以香港法人为据点,在印度尼西亚、柬埔寨、泰国、马来西亚等国支行推广人民币结算业务,并于去年10月下旬第一次对巴西的中国企业实行人民币结算融资。
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一目标,中国对在东南亚拥有雄厚实力基础的外国银行也乐尽其用。英国汇丰银行在香港设有一大据点,将在印度尼西亚就贸易金融、印尼盾与人民币兑换、进出口金融等提供广泛的人民币交易服务,并推广至马来西亚、泰国、新加坡、越南和文莱。 |